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

否極泰來 (3)


否極泰來 (3)

【傷寒論】的六經是張仲景創的嗎?
其疾病傳經的次序又是從何而來?
【黃帝內經】又為何以“風”為百病之“始”?

【黃帝內經】:逆春氣,則少陽不生,肝氣內變。逆夏氣,則太陽不長,心氣內洞。逆秋氣,則太陰不收,肺氣焦滿。逆冬氣,則少陰不藏,腎氣獨沈。夫四時陰陽者,萬物之根本也。所以聖人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以從其根,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。逆其根,則伐其本,壞其真矣。

四時陰陽的消長,其影響的是“臟氣”,並非臟器的實體所以“逆春氣,則少陽不生,肝氣內變”,並非肝臟出現病變這一點必定要小心弄清,不然,將會將中醫學弄得一團糟

【黃帝內經】:主春,足厥陰少陽主治;其日甲、乙;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主夏,手少陰太陽主治;其日丙、丁;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。主長夏,足太陰陽明主治;其日戊、己;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主秋,手太陰陽明主治;其日庚、辛;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。主冬,足少陰太陽主治;其日壬、癸;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。

此處的“主春”也是指“肝氣”,並非指實質的“肝臟”

【傷寒論】中的六經是出自【黃帝內經】,六經所配合的“臟氣”疾病,也是出自【黃帝內經】,就如上述。而【傷寒論】對五臟的整體治法,也是源於【黃帝內經】“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”所以,傷於“腎氣”者,治其“足少陰太陽治少陰者,四逆類;治太陽者,桂枝、麻黃類

【黃帝內經】:
帝曰:其於三陰三陽,合之柰何。
鬼臾區曰:子午之歲,上見少陰丑未之歲,上見太陰寅申之歲,上見少陽卯酉之歲,上見陽明辰戌之歲,上見太陽巳亥之歲,上見厥陰少陰,所謂標也,厥陰,所謂終也。
厥陰之上,風氣主之。少陰之上,熱氣主之。太陰之上,濕氣主之。少陽之上,相火主之。陽明之上,燥氣主之。太陽之上,寒氣主之。所謂本也,是謂六元。

以上是【傷寒論】中陰陽六經配合地支12時辰的位置,也是陰陽六經配合天之“六氣”的根源所以,【傷寒論】中“陽明”病的重點在於“”,就如“太陽 病的重點在於“;都為本經的“淫氣”所傷。


【黃帝內經】:
帝曰:善論言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;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;未知其所謂也。
歧伯曰:所謂上下者,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。左右者,諸上見厥陰,左少陰右太陽。
見少陰,左太陰右厥陰。
見太陰,左少陽右少陰。
見少陽,左陽明右大陰。
見陽明,左太陽右少陽。
見太陽,左厥陰右陽明。
所謂面北而命其位,言其見也。

至於【傷寒論】六經病的傳變次序,則以上述【黃帝內經】為根據。“善論言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;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”在【黃帝內經】的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中早已說了然則,後世讀【黃帝內經】之不多人會留意到這前後的呼應更不為意“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”的真正含意正因以這話為根據,【傷寒論】才有“太陽 --> 陽明 --> 少陽 --> 太陰 --> 少陰 --> 厥陰”的次序

後世習醫者多喜歡背習方藥醫案為重,卻輕視【黃帝內經】和【傷寒論】中的人體陰陽理論,致使在診治的道路上疑惑不定,頭痛治頭,腳痺治腳,去其本而治其標,遇變不能應若能抓其本而治其繁,當標本兼治,用何方、何藥並非難事所以,【黃帝內經】甚少提及方藥,要的是後世習醫之人先通其醫理,則何愁無方藥可用!

【黃帝內經】:暮世之治病也,則不然治不本四時,不知日月,不審逆從病形已成,乃欲微鍼治其外,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,以為可攻故病未已,新病復起。」

【黃帝內經】: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治病必求於本。」

【黃帝內經】:非其人勿教,非其真勿授,是謂得道。」












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

否極泰來 (2)


否極泰來 (2)




“泰”卦配於夏曆的“寅”月也就是農曆的正月,並不是一個巧合。

夏朝編制官方曆法,選地支中的第三個月為一年之始。為何不選地支中的第一個月“子”月,也就是“復”卦的那個月為一年之始? 
這一選擇與華夏的地勢有著直接的關係

中國地處赤道與北極圈的中間位置,當陽光由南半球回歸的一刻,即“子”月(“復”卦)的冬至夜,陽氣開始回歸北半球,是為一陽復生此時,距離陽光普照華夏大地還是很遠,中國仍是處於嚴冬時候夏朝以農耕為國家之本,編曆法當有利於百姓為本,故棄“子”月,以“寅”月為正月,便於天下農耕

夏曆這曆法是夏朝的政治曆,以“寅”月為一年中的正月。
商朝的政治曆是將一年中的正月建於“丑”月。
周朝的政治曆是將正月建於“子”月。
生活在周代的孔子,卻以夏曆為正,以其合乎天道。

十二地支所配十二月的次序,是根據太陽的走勢和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位置得出來的。
難道這還不合乎天道嗎?
孔子又怎會不知道陰陽配十二地支月的道理,只是他要說的天道是生死與時令的關係。

“泰”卦的意義,就是天地陰陽交泰,衍生萬物的意思。在夏、商、周三代之中,唯獨夏曆以春季為一年之始。正因以春季為始,符合了大自然的生、長、老、死(也就是生、長、收、藏)的規律,所以孔子以其為天正。

“泰”卦何來有“生”的意思?

“泰”卦以三陽在下,三陰在上。從位置來看,“陽”當處於上為正,“陰”當處於下為正。“泰”卦這樣的陰陽結構,豈不是有違反正道嗎?

如果“易”是不動的,“陽氣”的走勢不是由內而外(由下而上)陽上陰下當為正道。然而,“易”是永無止境變易的。當陰陽處於動態時,易卦變化不停的由下而上的進行,陽將上升,由三陽爻藏於地下的形勢,破土而出,長於地上

“泰”者,啟也,陽破土而出之意,故春生之因陽氣上升,所以有“三陽啟泰”的話語。“否”者,閉也,陰閉塞陽氣之意;土地中無陽,萬物無以生長,故秋殺之。

在人體來說,陽”的變化,就是人體的生、長、老、死的變化,是人體脈象四時的變化,是人體一日之中活動的變化,也是人體一生中疾病的變化。

【黃帝內經】:「故生因春,長因夏,收因秋,藏因冬;失常則天地四塞。陰陽之變,其在人者,亦數之可數。

【黃帝內經】:「余聞上古之人,春秋皆度百歲,而動作不衰;今時之人,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,時世異耶,人將失之耶。
春秋”者,由生至死也

【傷寒論】:冬時嚴寒,萬類深藏,君子固密,則不傷於寒。觸冒之者,乃名傷寒耳。其傷於四時之氣,皆能為病。以傷寒為毒者,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。中而即病者,名曰傷寒;不即病者,寒毒藏於肌膚,至春變為溫病,至夏變為暑病。暑病者,熱極重於溫也。是以辛苦之人,春夏多溫熱病,皆由冬時觸寒所致,非時行之氣也

為何冬傷於寒,至春變為溫病
為何冬傷於寒,至夏變為暑病
為何辛苦之人,春夏多溫熱病

在紫禁城中,乾清宮和坤寧宮的位置結構,就是“泰”卦的意義。
中國帝王自古以坐北面南為正位,所以帝王的居所乾清宮當建於北位,帝后的居所坤寧宮應建於南位。
為何現在卻是南乾清宮、北坤寧宮?
原因就是要合符“泰”卦的美意,才建成這種位處。而在兩宮中間,更是建有一交泰殿,將南乾北坤彼此交泰的意義盡露無遺。

為何帝宮稱為“乾清宮”?
為何后宮稱為“坤寧宮”?











2017年6月17日 星期六

否極泰來 (1)


否極泰來 (1)




否:{坤下乾上}
否:否之匪人,不君子貞,大往小來
《象》曰:天地不交,否

”卦,農曆七月的月卦。其下為“坤”,為地,陰氣之意;其上為“乾”,為天,陽氣之意。

此一卦象乃天地正其位,不是好事嗎?
為何弄得“否”,天地閉塞的的結局?

天地陽氣之變化走勢,以十二月卦來說,其氣從內往外變。(所謂內者,下也。)

“否”之由來始於五月的“姤”。故古人以端午之日為“惡日”,以其陽雖盛,陰從此月而生。陰者,“小”也,匪人

人體陽氣之變化,隨天地陰陽之變化而變化。所以,【黃帝內經.素問】:夫四時陰陽者,萬物之根本也。所以聖人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以從其根,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。逆其根,則伐其本,壞其真矣。

【傷寒論】:「五月之時,陽氣在表,中虛冷,以陽氣內微,不能勝冷,故欲著複衣。十一月之時,陽氣在裏,中煩熱,以陰氣內弱,不能勝熱,故欲裸其身。
五月之時,以一陰生於內,故人體內始生陰寒,出現“中虛冷,以陽氣內微”的現象。然則,體內陰盛不是止於五月,而是始於五月。所以,內寒之人,五月只其寒氣的起始,其內寒的嚴重性隨著體內的陽消陰長而變得更嚴重。

然而,人體內寒的現象不是極於十月“坤”卦。為何?
人體內寒的現象應該極於哪月?

人體體內陽氣的消長,是疾病變化的因由,也是治病的根據。所以“所以聖人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以從其根,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。逆其根,則伐其本,壞其真矣。”是其意

根據人體體內陽氣的消長,農曆五月之後,是人體補陽的最適當時機,以其體內陽虛之故。所以【黃帝內經】:「所以聖人春夏養陽...」。也是今天三伏天進行“天灸”的根據所在“天灸”本意就是以火溫之,補益人體之陽氣

然則,今時今日進行“天灸”當小心辨證,不然,易出禍端為何?
冬天有進行“天灸”的根據嗎?


天地之“否”始於“姤”,極於“坤”。然而人體內的陽氣消退始於“姤”,卻不是極於“坤”。為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