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

否極泰來 (6)


否極泰來 (6)

根據天地十二月的陰陽,人本無所謂的“熱氣”

人體在何時會出現所謂的“熱氣”?

在十二月卦中,人體只會在子月(復,少陰)、丑月(臨,太陰)、寅月(泰,少陽)出現所謂的“熱氣”在辰月(夬,太陽)、卯月(大壯,陽明)、寅月(泰,少陽)出現“發熱(發燒)

為何會出現所謂的“熱氣”?

【傷寒論】:夏月盛熱,欲著複衣,冬月盛寒,欲裸其身,所以然者,陽微則惡寒,陰弱則發熱。此醫發其汗,令陽氣微,又大下之,令陰氣弱。五月之時,陽氣在表,胃中虛冷,以陽氣內微,不能勝冷,故欲著複衣。十一月之時,陽氣在裏,胃中煩熱,以陰氣內弱,不能勝熱,故欲裸其身。」

【傷寒論】:冬時嚴寒,萬類深藏,君子固密,則不傷於寒。觸冒之者,乃名傷寒耳。其傷於四時之氣,皆能為病。以傷寒為毒者,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。
中而即病者,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,至春變為溫病,至夏變為暑病。暑病者,熱極重於溫也。是以辛苦之人,春夏多溫熱病,皆由冬時觸寒所致,非時行之氣也

根據十二月卦的走勢,子月(復,少陰)、丑月(臨,太陰)、寅月(泰,少陽)的結局,皆由辰月(夬,太陽)、卯月(大壯,陽明)而來辰月(夬,太陽)的病因,皆由外感風寒而起

人體為何會出現“發熱(發燒)”?

其主因在於人體外為風寒所困(夬,太陽;大壯,陽明)陽氣不能升發郁於體內,故出現發熱(發燒)的情況

【傷寒論】:病有灑淅惡寒,而復發熱者何?陰脈不足,陽往從之;陽脈不足,陰往乘之。何謂陽不足?假令寸口脈微,名曰陽不足,陰氣上入陽中,則灑淅惡寒也何謂陰不足?假令尺脈弱,名曰陰不足,陽氣下陷入陰中,則發熱。」

【傷寒論】:「病有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;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」

每一個活的人體都會不停地從裡面()產生熱量(陽氣),這些已產生的熱,會不停地向著體外散發,人體才能保持體溫的平衡(攝氏37)這散熱的過程,就是中醫學中人體陽氣的升發,溫煦人體的作用
當風寒外邪侵襲人體,人體會作出改變,保留要散發的熱(陽氣),以抵禦風寒之邪,就像冬天保暖一般從中國古人的臨床觀察中,這發熱(發燒)的現象,就像是被從外面而來的寒氣所包困,使人體內陽氣()不能外散一樣

為何說人體的發熱(發燒)是自我保存熱的機制,並非因風寒(病毒)破壞了人體散熱的功能?

因為人體的發燒,是由自身所產生的前列腺素(Prostaglandins)所引致,並非由病毒(風寒)直接所引致這一機理,西藥退燒藥(撲熱息痛, Paracetamol/Acetaminophen)等已經清楚的證明,就不用再多說了
由於人體的發燒是自身分泌的激素所造成,所以,人體的發燒是有自限性的,是不會超越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溫度
【傷寒論】:「凡傷於寒,則為病熱;熱雖甚不死。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。」

甚麼情況下,人體的發燒會超越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溫度?有機會再說

風寒傷於太陽(辰,夬)、陽明(卯,大壯)是明明的發熱(發燒),只有風寒傷於少陽(寅,泰)、太陰(丑,臨)、少陰(子,復),人體不會明明的發熱(發燒),尤其是傷於太陰、少陰
風寒傷於少陽者,其人時寒時熱,其臨床表現為明顯的熱郁於裡,故動則大汗淋漓,飲食辛溫食物則大汗淋漓、出疹、口面生瘡、鼻出血等等以其裡熱盛,表陽虛之故
風寒傷於太陰者,其人表虛寒,裡積熱,其臨床表現為明顯的表虛、熱積於裡,故動則大汗淋漓,飲食辛溫食物則大汗淋漓、出疹、口面生瘡、大便秘結等等以其裡有積熱,表陽虛之故
風寒傷於少陰者,其人虛寒,四肢冰冷,其臨床表現為明顯的陽虛,故動則冷汗出,飲食辛溫食物則口鼻乾燥、大便秘結等等以其陽虛之故

這就是世人所說的“熱氣”因由因此,治所謂的“熱氣”,其本在於發散風寒,不能以寒涼清熱之法凡以寒涼清熱之法治之,日後必定後患無窮

中醫治病是有規律可循,不能胡亂妄為所以,真正能治病解決問題的只有一個方向,就是逆轉六經傳病的次序並非如世人所說,寒又得,熱又得,只要暫時退了病徵就是好方法

【難經】:陽絕補陰,陰絕補陽,是謂實實虛虛,損不足益有餘。如此死者,醫殺之耳。


【黃帝內經】:暮世之治病也,則不然治不本四時,不知日月,不審逆從病形已成,乃欲微鍼治其外,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;故病未已,新病復起。」












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

否極泰來 (5)


否極泰來 (5)


丑月(),【黃帝內經】以太陰主之。四陰(風寒)從外而入,襲於脾土,傷及脾陽輕者,陰寒自下(腹瀉,未月,遁),陽氣自復;重者,陰寒生於裡,傷及胃陽(酉月,觀)

子月(),【黃帝內經】以少陰主之。五陰(風寒)從外而入,襲於少陰,逼及元陽。五陰者,人體為風寒所侵,近無陽氣。輕者,陰寒自下(小便,午月,姤),陽氣自復;重者,陰寒直傷元陽,陽消而亡(亥月,坤)。或陰寒生於裡,逼使元陽外浮(戌月,剝),出現回光反照的現象

亥月(),【黃帝內經】以厥陰主之。六陰(風寒)從外而入,充斥於人體。此時脾土無陽(厥陰者,陽絕於裡。),人無生機,故逼使腹中蛔蟲蠢蠢欲出輕者,逆轉少陰(子月,復),或逆轉太陽(戌月,剝);重者,陽盡於此,一命烏呼
【黃帝內經】:厥陰根起於大敦,陰之絕陽,名曰陰之絕陰。」

風寒傷於三陰區,輕者,阻礙陽氣之生化,故陽虛陰盛,導致四肢厥逆;重者,直傷元陽,陽絕而亡

【黃帝內經】:是故三陽之離合也,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」
【黃帝內經】:是故三陰之離合也,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」

者,轉機也少陽乃風寒出入陰陽兩區的轉機處,少陰乃陽氣生滅的轉機處

所以,風寒傷於三陰區,其治法當以溫陽救逆為要,使陽氣得以存留生化,逆轉傳病的次序若裡郁熱者,則助以散發風寒以治其煩熱,絕不能清熱瀉裡,傷及所剩下之陽氣;不然,則自傷陽氣,導致陽絕陰盛,危及性命


三陰區的症候表現,也可從這風寒和人體陽氣的變化關係解釋說明。








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

否極泰來 (4)


否極泰來 (4)


【黃帝內經】:
鬼臾區曰:土主甲己,金主乙庚,水主丙辛,木主丁壬,火主戊癸。
子午之上,少陰主之。
丑未之上,太陰主之。
寅申之上,少陽主之。
卯酉之上,陽明主之。
辰戌之上,太陽主之。
巳亥之上,厥陰主之。
不合陰陽,其故何也。
歧伯曰:是明道也,此天地之陰陽也。夫數之可數者,人中之陰陽也,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。夫陰陽者,數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數之可千,推之可萬。天地陰陽者,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。

【傷寒論】六經感染病的病因、先後、走勢,是可以清楚簡單的從12月卦的陰陽變化走勢顯示出來

辰月(),【黃帝內經】以太陽主之。一陰(風寒)從外而來襲於陽輕者,傷表之陽氣;重者,可直中於少陰(午月,姤)少陰(午月,姤)受寒,可轉變為少陰的另一端(子月,復)

卯月(大壯),【黃帝內經】以陽明主之。二陰(風寒)從外而來襲於陽。二陰者,風寒從表傳裡。輕者,堵壓表之陽氣往內困,致使熱郁於裡;重者,可直中於太陰(未月,遁)太陰(未月,遁)受寒,可轉變為太陰的另一端(丑月,臨)

寅月(),【黃帝內經】以少陽主之。三陰(風寒)從外進襲陰陽交界區陰者,風寒從表再傳裡。輕者,堵壓表之陽氣再往內困,致使熱更郁於裡;重者,風寒傳於裡,可轉變為少陽的另一端(申月,否)

風寒傷於三陽區,輕者,阻礙陽氣之升發,故熱郁於裡,導致發熱(發燒);重者,直中於裡,傷及臟氣(陽氣)

所以,風寒傷於三陽區,其治法當以驅散風寒為主,使陽氣再度升發,逆轉傳病的次序若裡郁熱過盛,則助以寒涼以舒其煩熱,但不可過量,不然,則自傷裡面陽氣,加速在外之風寒陷入於裡


三陽區的症候表現,也可從這風寒和人體陽氣的變化關係解釋說明。











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

否極泰來 (3)


否極泰來 (3)

【傷寒論】的六經是張仲景創的嗎?
其疾病傳經的次序又是從何而來?
【黃帝內經】又為何以“風”為百病之“始”?

【黃帝內經】:逆春氣,則少陽不生,肝氣內變。逆夏氣,則太陽不長,心氣內洞。逆秋氣,則太陰不收,肺氣焦滿。逆冬氣,則少陰不藏,腎氣獨沈。夫四時陰陽者,萬物之根本也。所以聖人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以從其根,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。逆其根,則伐其本,壞其真矣。

四時陰陽的消長,其影響的是“臟氣”,並非臟器的實體所以“逆春氣,則少陽不生,肝氣內變”,並非肝臟出現病變這一點必定要小心弄清,不然,將會將中醫學弄得一團糟

【黃帝內經】:主春,足厥陰少陽主治;其日甲、乙;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主夏,手少陰太陽主治;其日丙、丁;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。主長夏,足太陰陽明主治;其日戊、己;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主秋,手太陰陽明主治;其日庚、辛;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。主冬,足少陰太陽主治;其日壬、癸;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。

此處的“主春”也是指“肝氣”,並非指實質的“肝臟”

【傷寒論】中的六經是出自【黃帝內經】,六經所配合的“臟氣”疾病,也是出自【黃帝內經】,就如上述。而【傷寒論】對五臟的整體治法,也是源於【黃帝內經】“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”所以,傷於“腎氣”者,治其“足少陰太陽治少陰者,四逆類;治太陽者,桂枝、麻黃類

【黃帝內經】:
帝曰:其於三陰三陽,合之柰何。
鬼臾區曰:子午之歲,上見少陰丑未之歲,上見太陰寅申之歲,上見少陽卯酉之歲,上見陽明辰戌之歲,上見太陽巳亥之歲,上見厥陰少陰,所謂標也,厥陰,所謂終也。
厥陰之上,風氣主之。少陰之上,熱氣主之。太陰之上,濕氣主之。少陽之上,相火主之。陽明之上,燥氣主之。太陽之上,寒氣主之。所謂本也,是謂六元。

以上是【傷寒論】中陰陽六經配合地支12時辰的位置,也是陰陽六經配合天之“六氣”的根源所以,【傷寒論】中“陽明”病的重點在於“”,就如“太陽 病的重點在於“;都為本經的“淫氣”所傷。


【黃帝內經】:
帝曰:善論言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;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;未知其所謂也。
歧伯曰:所謂上下者,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。左右者,諸上見厥陰,左少陰右太陽。
見少陰,左太陰右厥陰。
見太陰,左少陽右少陰。
見少陽,左陽明右大陰。
見陽明,左太陽右少陽。
見太陽,左厥陰右陽明。
所謂面北而命其位,言其見也。

至於【傷寒論】六經病的傳變次序,則以上述【黃帝內經】為根據。“善論言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;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”在【黃帝內經】的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中早已說了然則,後世讀【黃帝內經】之不多人會留意到這前後的呼應更不為意“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”的真正含意正因以這話為根據,【傷寒論】才有“太陽 --> 陽明 --> 少陽 --> 太陰 --> 少陰 --> 厥陰”的次序

後世習醫者多喜歡背習方藥醫案為重,卻輕視【黃帝內經】和【傷寒論】中的人體陰陽理論,致使在診治的道路上疑惑不定,頭痛治頭,腳痺治腳,去其本而治其標,遇變不能應若能抓其本而治其繁,當標本兼治,用何方、何藥並非難事所以,【黃帝內經】甚少提及方藥,要的是後世習醫之人先通其醫理,則何愁無方藥可用!

【黃帝內經】:暮世之治病也,則不然治不本四時,不知日月,不審逆從病形已成,乃欲微鍼治其外,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,以為可攻故病未已,新病復起。」

【黃帝內經】: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治病必求於本。」

【黃帝內經】:非其人勿教,非其真勿授,是謂得道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