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

否極泰來 (6)


否極泰來 (6)

根據天地十二月的陰陽,人本無所謂的“熱氣”

人體在何時會出現所謂的“熱氣”?

在十二月卦中,人體只會在子月(復,少陰)、丑月(臨,太陰)、寅月(泰,少陽)出現所謂的“熱氣”在辰月(夬,太陽)、卯月(大壯,陽明)、寅月(泰,少陽)出現“發熱(發燒)

為何會出現所謂的“熱氣”?

【傷寒論】:夏月盛熱,欲著複衣,冬月盛寒,欲裸其身,所以然者,陽微則惡寒,陰弱則發熱。此醫發其汗,令陽氣微,又大下之,令陰氣弱。五月之時,陽氣在表,胃中虛冷,以陽氣內微,不能勝冷,故欲著複衣。十一月之時,陽氣在裏,胃中煩熱,以陰氣內弱,不能勝熱,故欲裸其身。」

【傷寒論】:冬時嚴寒,萬類深藏,君子固密,則不傷於寒。觸冒之者,乃名傷寒耳。其傷於四時之氣,皆能為病。以傷寒為毒者,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。
中而即病者,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,至春變為溫病,至夏變為暑病。暑病者,熱極重於溫也。是以辛苦之人,春夏多溫熱病,皆由冬時觸寒所致,非時行之氣也

根據十二月卦的走勢,子月(復,少陰)、丑月(臨,太陰)、寅月(泰,少陽)的結局,皆由辰月(夬,太陽)、卯月(大壯,陽明)而來辰月(夬,太陽)的病因,皆由外感風寒而起

人體為何會出現“發熱(發燒)”?

其主因在於人體外為風寒所困(夬,太陽;大壯,陽明)陽氣不能升發郁於體內,故出現發熱(發燒)的情況

【傷寒論】:病有灑淅惡寒,而復發熱者何?陰脈不足,陽往從之;陽脈不足,陰往乘之。何謂陽不足?假令寸口脈微,名曰陽不足,陰氣上入陽中,則灑淅惡寒也何謂陰不足?假令尺脈弱,名曰陰不足,陽氣下陷入陰中,則發熱。」

【傷寒論】:「病有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;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」

每一個活的人體都會不停地從裡面()產生熱量(陽氣),這些已產生的熱,會不停地向著體外散發,人體才能保持體溫的平衡(攝氏37)這散熱的過程,就是中醫學中人體陽氣的升發,溫煦人體的作用
當風寒外邪侵襲人體,人體會作出改變,保留要散發的熱(陽氣),以抵禦風寒之邪,就像冬天保暖一般從中國古人的臨床觀察中,這發熱(發燒)的現象,就像是被從外面而來的寒氣所包困,使人體內陽氣()不能外散一樣

為何說人體的發熱(發燒)是自我保存熱的機制,並非因風寒(病毒)破壞了人體散熱的功能?

因為人體的發燒,是由自身所產生的前列腺素(Prostaglandins)所引致,並非由病毒(風寒)直接所引致這一機理,西藥退燒藥(撲熱息痛, Paracetamol/Acetaminophen)等已經清楚的證明,就不用再多說了
由於人體的發燒是自身分泌的激素所造成,所以,人體的發燒是有自限性的,是不會超越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溫度
【傷寒論】:「凡傷於寒,則為病熱;熱雖甚不死。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。」

甚麼情況下,人體的發燒會超越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溫度?有機會再說

風寒傷於太陽(辰,夬)、陽明(卯,大壯)是明明的發熱(發燒),只有風寒傷於少陽(寅,泰)、太陰(丑,臨)、少陰(子,復),人體不會明明的發熱(發燒),尤其是傷於太陰、少陰
風寒傷於少陽者,其人時寒時熱,其臨床表現為明顯的熱郁於裡,故動則大汗淋漓,飲食辛溫食物則大汗淋漓、出疹、口面生瘡、鼻出血等等以其裡熱盛,表陽虛之故
風寒傷於太陰者,其人表虛寒,裡積熱,其臨床表現為明顯的表虛、熱積於裡,故動則大汗淋漓,飲食辛溫食物則大汗淋漓、出疹、口面生瘡、大便秘結等等以其裡有積熱,表陽虛之故
風寒傷於少陰者,其人虛寒,四肢冰冷,其臨床表現為明顯的陽虛,故動則冷汗出,飲食辛溫食物則口鼻乾燥、大便秘結等等以其陽虛之故

這就是世人所說的“熱氣”因由因此,治所謂的“熱氣”,其本在於發散風寒,不能以寒涼清熱之法凡以寒涼清熱之法治之,日後必定後患無窮

中醫治病是有規律可循,不能胡亂妄為所以,真正能治病解決問題的只有一個方向,就是逆轉六經傳病的次序並非如世人所說,寒又得,熱又得,只要暫時退了病徵就是好方法

【難經】:陽絕補陰,陰絕補陽,是謂實實虛虛,損不足益有餘。如此死者,醫殺之耳。


【黃帝內經】:暮世之治病也,則不然治不本四時,不知日月,不審逆從病形已成,乃欲微鍼治其外,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;故病未已,新病復起。」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